湖南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初中生救女教師該不該鼓勵?
湖南省公務員網(wǎng)整理公務員面試熱點:初中生救女教師該不該鼓勵?
相關文章
日前,青島一名女教師在公交站附近,突遭一名陌生男子拖拽。該教師驚恐萬分,幾度朝路人大聲呼喊“我不認識他,快救救我”,但車站附近的成年人無一出手。最終4名放學準備回家的初中生挺身而出,組成人墻擋在陌生男子與女教師中間,并讓周圍人撥110報警,歹人才落荒而逃。
報道中有個細節(jié):一名見義勇為的初中生起初以為當事雙方是情侶在吵架,但經(jīng)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女教師感到很害怕,似乎確實不認識拖拽她的男子,于是決定與同學一起出手相助。與那些視而不見或僅選擇圍觀的成年人相比,這幾位小英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他們在“要不要管他人家事”這個問題上沒有糾結太久。在歐美國家,別說在公共場所遇到女子被強行拖拽,即使聽到疑似鄰居責罰小孩的聲音,人們也有可能報警。我始終覺得,中國人心中的善意并不少,但在“要不要管他人家事”的問題上,我們確實更糾結,甚至有些擔心“好心沒好報”。其實大家不妨想想:如果真是誤會一場,出手相助也不會有什么損失;但萬一當事人真需要幫助,而自己選擇旁觀,悲劇就有可能發(fā)生。鼓勵大家多關心他人、見義勇為,并不意味著鼓勵每個人都莽撞、冒失地當“英雄”。見義勇為也是需要智慧的,遇到他人呼救的情形,冷靜地分析形勢,采取有效的攻防策略,最大限度地鼓動周圍的人一起施以援手,更容易真正把“閑事”管好。
這事又讓我想到某些地方的管理者以“不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為由,拒絕向英勇犧牲的少年頒發(fā)見義勇為證書與稱號。說實話,一想到這種名義上是保護未成年人、實際對社會正義向善副作用極大的“違和”決定,就如鯁在喉。如果本例中挺身而出的初中生只是一個人,又不幸被歹徒所傷,會不會重蹈“小英雄流血又流淚”的覆轍?一些成年人確實“成熟”,但這種“成熟”是建立在見識或聽聞了一系列“好心沒好報”、“少管閑事為妙”的實例的基礎之上,這種世故與冷漠對社會是喜是憂?一些青少年為何敢挺身而出,是因為他們確實“單純”,他們的義舉純粹是出于人性善良的本能,這何錯之有?如果“管閑事”總要面臨被訛詐的風險,倘若某些判決還存在“若非你肇事,干嘛管閑事”的混賬邏輯,假使成年或未成年的見義勇為者以及其家屬得不到應有的褒揚與撫恤,假如“好人法”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人們怎么可能“心無旁騖”地管閑事?此外,上文的另一個觀點,我很認同。就是在“勇為”的同時,要學會“智為”,救助他人并保護自己,需要機智與技巧,這很值得培養(yǎng)。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images/xgwz_ico.gif)